造作ZAOZUO / 项目WORKS / 记事NOTES / 联系CONTACT

愿:重拾好时光——2022造作建筑笔记

2023-02-07


       2023年1月13日早上7点,自福建北上越过省界,去金华磐安做下一场项目汇报。时间很宽裕,因此我选择了国道,车上单曲循环着刘森的《深海》。


       路边的风土人情,把我的出差转化为一趟旅行:没有惊天动地的山水,没有荒无人烟的辽阔,但有很多生活碎片,过眼云烟一般的略过。
       今年的年度总结,就用“路边随想”来命名吧:以三则工作笔记的形式,纪念即将逝去的壬寅虎年。

封面 (1).jpg


青楼


       作为杭州人,今年喝的最多的茶,不是龙井。
       由于项目需要,我在夏天进入武夷山地区最深的茶山,进行了田野调差。途中几乎喝遍了这里各种知名的不知名的岩茶、红茶,充分感受了当地的饮茶文化。我现在已经可以清晰的讲述正山小种、金骏眉、大红袍、肉桂、水仙等等。这些大名鼎鼎的茶叶背后的故事。但是作为建筑学调研,让我印象最深的,还得是“青楼”——一种熏茶建筑。


       这种建筑堪称一个大蒸笼,一般地下1层,地上2~3层,但都没有严实的楼板。最底层(BF)烧柴,烟气自下而上可以穿越所有楼层直至屋面散去。地上一般为2层,首层(GF)为烘干隔热层,由夯土或砖石砌筑围合,内部地面有一圈地缝,由砖铺盖但不封实。这层主要是作为缓冲和过渡,用以控制整栋青楼的温度,但有时也会利用木吊架,烘干揉捻后的茶青。此层层高2米不足,太高不利于2层楼面的保温。2层为熏蒸层,一般以木质围合,楼面就是一张大竹席,茶青被散铺在席面上,一次性堆叠30~40厘米,熏蒸时需要人进入这个区域,用犁耙不停的翻腾茶青,但2层的层高更矮一些,操作需要勾腰哈背,头顶就是四周通透,仅有防水作用的屋盖。

       所有熏茶青楼只出现在红茶、岩茶产地。其功能与空间结构基本一致,但建造材料与工艺五花八门,原因众多但都体现着当时当地最简易最方便操作的建造方法。其平民化的程度堪比猪圈鸡棚、旱厕草垛这些乡村基本构筑物。这让我想到诸如南平地区的烤烟房,富阳地区的蘑菇房等等同样由生产方式形成的建筑类型。它们都是具有鲜明的在地性与功能性的辅助型建筑。

       以建造方式为论,如果乡村建筑有“乡土性”之说,那么这一类建筑代表着最原始的“乡土性”。因为它们相比民居,拥有更加纯粹简单的功能,而它们体现出的建造技艺,一定是当地最质朴、最自发,最直接,最低廉,最实用,最“手边”的。


青楼.jpg


功能型建筑.jpg

乡土性?

       说到乡土性,这是我今年思考最多的一个词,来自于几个疑问。

       首先是年中汨罗端午人家项目的发表,引发了一些争议,主要问题还是与国内某个同类型项目太像了。其实我一直以为普通大众的“影像=建筑”思维在建筑师圈内并不具有代表性,但实则不然。

       建筑影像的传播会将乡村建筑简化为以下描述,诸如:小体量、或平或坡或曲的屋顶、非硬即悬的屋檐、瓦材或板材屋面、是否木构、白墙(涂料)、黄墙(生土、木竹)、灰墙(砖石)、小点窗、大排窗、落地窗……如要试图在这些“大同”中寻找创新或独特性,我们往往会倾向于或是拗点造型,或是换点材料,比如清水混凝土、重钢结构、或者大片玻璃幕墙,或者金属板干挂等……它们毫无疑问是现代的,是在城市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建造体系及其工艺。那么,它们具有“乡土性”吗?它们会适应乡村吗,它们可以融合乡村吗?还是说,它们只是在乡村制造热点,演绎另一个自己,而非入乡随俗,成为一个农民?

       因此我脑中蹦出了“乡土性”这个词。是否有这么一个鉴别形式,从影像、体验、设计方法等等方面,得出一种可以总结乡村现代建筑特征的语言。但“乡土性”的建筑,多少存在着趋同,那么差异的讨论就会被挤压到形式、尺度、比例、功能、流线、工艺做法等经典建筑学问题上去。如果讨论最终落到这里,那“乡土性”是否又是不存在的,只是个伪命题呢?我们的乡村建筑是否需要它?如果需要,那么所有乡村建筑,是否只是一堆似是而非、更换表皮的小房子呢。

       不得而知。


端午人家.jpg



节奏


       越过省界的时候,我仍旧沉醉在对虎年碎碎念的思绪中。这一天下雨,距离除夕夜还有一周。
       在此前的两个月里,我们经历了一些疯狂的历史事件,经历了一些疯狂的各地自治,经历了一次疯狂的枪林弹雨中的考试,经历了两周疯狂的全城瘫痪。然后又经历了一周疯狂的冲刺加班,再经历了一周的多省多任务出差……
       最终在这个下雨的清晨,我逐渐意识到,我们好像是真的要过年了。我们好像真的可以慢一点下来,去回味,甚至憧憬一下,往日的美好生活了。我们好像可以重拾节奏了。


       节奏是很重要的。我通常会沉醉在一种严格的时间及事件推进中:几点起床、几点到公司、几点冲好咖啡……第几天完成调研、第几天完成初稿方案、第几天去汇报……当这些事件的发生成为一种自然规律,不需要刻意为之时,我会进入最好也是最有创造力的工作状态。但这几年,要获得这种状态却是很难的:项目洽谈的季节性一直在变,业主对项目的定位与投资力度要夜观星象,施工方对项目落地进度与完整性的把控要烧香拜佛……这一切导致工作的时间控制、操作方法面临巨大的变数。我们几乎做不了长于一周的计划,工作是,学习是,生活亦是。此时唯有让自己一直处于应激状态,长时间调动所有注意力与自制力,应对各种突发与变动,才能保证团队继续在赛道上。在这种持久战中,我们仍旧尽全力的去完成手上的各个项目。


工作照2.jpg


工作照4.jpg


       最后的最后,期待节奏归来,期待那些按部就班的从容与美好可以重现。祝大家兔年新春快乐!祝大家2023年,重拾好时光!


——沈悦


(详细内容,可点击二维码至公众号查看)

微信二维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