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开端——【造作建筑工作室】2015至2017三年期工作总结

2018的阳春三月,就是工作室注册满3年的时候。对中国人来说,逢3或者逢5,都是个不小的数字,代表着一种时间或空间上的节点。

对我们来说,这3年,是一个所谓工工整整的开端。所以这次的年终总结,是以三年为期。我们先用理科生的思维,尝试给所谓的建筑设计工种,制作一份成绩单,再用文科生的思维,来给这份成绩单增加一些注脚。

 

【建筑设计成绩单】

在平日的工作中,我们会从每一个项目的前期接触阶段就对其建立电子及纸质档案。接触较浅的项目文档里,仅是一两次碰头会的会议纪要;再进一步的是前期现场调研拍回的照片;然后是带有一定创作方向的前期讨论稿以及合同;接着进入正式的概念设计、方案、扩初、施工图等;最完整的项目,会继续在文档中置入施工阶段的现场照片及多方沟通文件,设计落地后会补进实际效果照片。就像造房子一样,工作室的每个项目都会经历这个过程。

我们统计了这三年经历的所有项目,共59个,同时形成一系列包含真实数据的图表。大公司有大数据,小公司则有小数据,或许数量和年份让这些数字并不太具有代表性与前瞻性,但总归它们能够让我们更清楚客观的看到自身的成长过程。而且,就像我们创作一样,注重的是方法的探讨,其实这些图表制作过程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先从深度来说,三年来我们接触并建档的项目基本翻了一番,随之而来的是合同签约率的增长,不过由于我们对项目选择的谨慎度增加,使的签约增长率相对较为稳定。

事实上,独立工作室(所谓存在一段时间内只做一个项目的设计窗口期)所承担的风险,会影响到整个季度甚至全年的产值。比起商务,我们更重视的是团队项目的推进能力,其中设计落地性是我们始终最为看重的部分,但从方案到施工图,再从施工图到落地,也会有项目夭折的。值得肯定的是,团队这三年,通过筛选项目,筛选甲方,同时增加自身设计能力,使得总体项目从方案到施工建设的推进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这是我们最看重,也是最欣喜的。

总的来说,三年来工作室一共接触59个项目,完成了43个前期概念设计稿,其中签约合同28个,深化至方案27个,完成施工图15个,进入建设12个,其中8个已完成,4个仍处于建设中。

由于种种原因,这8个已落地项目的施工质量均比较有限(只论按图施工率以及施工人员专业技能水平),大多数并没有达到我们认为的设计作品按图施工完成度的及格线,我们只能在总体不满意的基础上给予某些细节的拆分评价。这个分数比较主观,累加之后发现随着落地数量的增加,作品完成度也在逐渐增加,但总体还是不及格。

希望以后能够完成让我们自己认可的设计作品。

 

乡村之路

 

三年下来,我们更清楚的意识到自己开设独立工作室的目的和意义,并且努力证明这种价值观的正确。

对我们来说,复制或有所临摹的设计,太乏味了。相对应的,带有作者标签的创作,所面临的挑战却有一种原始的野趣。在这过程中,我们可以探索一种设计方法,可以尝试一种设计表达,甚至可以体验一种文本编排带来的愉悦。

因此,面对每个项目,我们都视为一次珍贵的创作机会,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场地现状,不同的邻里关系,不同的山水环境,不同的乡村建筑类型等等的不同,都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新鲜的血液。这种在地性的探讨,是我们最看重的设计根本。

因为重视在地性,我们就需要大量的现场调研。作为针对乡村的实践型独立设计团队,这三年来,一共接触过80余个自然村,深度建档25个,涉及浙江、湖南、广东等省份。团队已经开发出一套迅速快捷的自然村普查方法,针对到每家每户的门前院落、建筑立面,以及全村整体结构等方面。

于是,在这个开端阶段中,最可贵的是,我们逐渐积累并总结了一种“介入场地——推进设计——跟踪落地”的工作模式,并在这个模式下耕耘作品。直至目前,工作室项目落地共8个,虽然还不甚理想,但我们相信随着自身创作力与控制力的精进,市场环境的健全,终有一天会诞生让我们满意的设计作品。彼时,所有的坚持将化为我们作为一名建筑师的自我实现。造作的建筑,在不断实验与不断实践中,会越来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