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现实的城市——影像记录的局限》走”录“尼泊尔(上)

从纪录片神作《天地玄黄》到《轮回》,从刻画极限登山者的《喜马拉雅天梯》到《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我们不止一次的向往尼泊尔。在我们未曾踏足却已被大量影像作品勾勒的印象中,这是一个自然神秘、古老淳朴的国家。

于是我们终于决定去走一趟,体验杜巴广场的古老静谧,体验充斥着精湛手工艺制品的市井巷弄,体验印度教与佛教完美融合的宗教氛围,以及体验喜马拉雅山脉——安娜普尔纳群峰的壮美延绵。

 

然而加德满都的现状几乎是让人绝望的。以杜巴广场为内核的中心区域,已被成群的摩托车及各种规格的机动车占据,再狭小的街道都不能幸免,鸣笛声和马达声全天浸泡着这个城市。城中几乎没有植物,漫天飞扬的沙尘让所有暴露在室外的人都加快了通过的步伐。

 

 

 

 

这完全不是我们主观想象中的城市,除了地震后为数不多的庙宇塔楼,这里只有垃圾、废墟、以及不堪的交通状况。不过,“漫步街头”的不可能,却让这种主观体验变得微妙。之前的那些充满魔幻色彩的浪漫词汇,都不再令人神往,反而趋向现实,像是一种必然,顺势生长,自然而然,接地气,不刻意,轻易的让人理解。

 

 

 

意料之外的主观现实,也影响着我们对于记录的判断。我们的记录主要通过相机,设备有三种: CANON F-1(一台产于1976年的胶片相机),配50MM,1.4光圈定焦镜头;一台CANON 5D MARK II配17-40,4.0光圈变焦镜头;以及随手拿起的IPHONE6。

但当相机完成一次次的记录后,我们发现这些影像并不能反应我们眼前的现实场景。我们想记录的对象,往往比照片大的多,或者比照片小的多。颜色、肌理、质感,往往也不是镜头里的那样。这说明眼前场景进入脑中随即就产生了主观的临时加工,这些加工也许是因为做攻略时的先验印象和到达此地后亲身体验所产生的巨大反差,这很有趣。

 

 

 

 

 

因此我们对这些照片进行了大量的处理,试图使其接近现场感受。我们先对照片进行了分类:人、自然、以及建筑。

拍摄人( 或动物)的照片主要裁剪为正方构图,加上黑白或者接近黑白的低饱和度与高对比度。

 

 

 

 

 

 

 

 

 

 

 

 

 

 

拍摄自然景观的照片,主要来自小镇POKHARA,一个可以观赏安娜普尔纳群峰的地方,这些照片的图幅被裁剪为扁长型,以增加视野的宽度,突出对象的遥远却仍旧巨大的尺度。特别是面对鱼尾峰日出的画面,那种宁静、宽广、高耸的震撼,会让人不自觉的想双手合十,双膝跪地,以唤起心中对神圣纯净的向往与崇拜。

 

 

 

 

 

 

 

 

拍摄建筑的照片,主要进行了图幅的裁剪,以突显城市的细碎、多样与生活化。尼泊尔几个主要城市的魅力,主要来自于材料的统一(红砖与木构的组合)和居民大量自发建造产生的细微差别。另外也进行了对比度上的调整,以突显宗教建筑丰富且巨大的出挑屋檐,在阳光下形成的明暗对比。

 

 

 

 

 

 

 

 

 

 

这样才贴近了我们的主观体验,但也仅仅是十分接近而已。对尼泊尔的印象,其实远比这些照片来的现实与不可记录。

最后,送上安娜普尔纳(8091米)群峰的日出,给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们。

 

 

《“走”录尼泊尔(上)》——《主观现实的城市——影像记录的局限》完。